石菖蒲
形態(tài)特征
石菖蒲,多年生草本。根莖橫臥,芳香,粗5-8mm,外皮黃褐色,節(jié)間長3-5mm,根肉質(zhì),具多數(shù)須根,根莖
上部分枝甚密,因而植株成叢生狀,分常被纖維狀宿存葉基。葉片薄,線形,長20-30(-50)cm,基部對折,中部以上平展,寬7-13mm,先端漸狹,基部兩側(cè)膜質(zhì),葉鞘寬可達5mm,上延幾達葉片中部,暗綠色,無中脈,平行脈多數(shù),稍隆起?;ㄐ虮L4-15cm,三棱形。葉狀佛焰苞長13-25cm,為肉穗花序長的2-5倍或更長,稀近等長;肉穗花序圓柱狀,長2.5-8.5cm,粗4-7mm,上部漸尖,直立或稍彎。花白色。成熟果穗長7-8cm,粗可達1cm;幼果綠色,成熟時黃綠色或黃白色。花、果期2-6月。
生長習(xí)性
喜陰濕環(huán)境,在郁密度較大的樹下也能生長,但不耐陽光暴曬,否則葉
片會變黃。不耐干旱。稍耐寒,在長江流域可露地生長。
園林用途
石菖蒲常綠而具光澤,性強健,能適應(yīng)濕潤,特別是較陰的條件,宜在較密的林下作地被植物。
植物形態(tài)
本段內(nèi)容由中國植物圖像庫(中國科學(xué)院植物研究所)提供并參與編輯
【出處】出自《本草圖經(jīng)》:菖蒲,今處處有之,而池州、戎州者佳。春生青葉,長一二尺許,其葉中心有脊?fàn)?,如劍,無花實,五月、十二月采根,陰干。今以五月五日收之。其根盤屈有節(jié),狀如馬鞭大,一根傍引三、四根,傍根節(jié)尤密,一寸九節(jié)者佳,亦有一寸十二節(jié)者。采之初虛軟,暴干方堅實,折之中心色微赤,嚼之辛香少滓。人多植于干燥沙石土中,臘月移之,尤易活。又蜀人用治心腹冷氣zhou痛者,取一、二寸捶碎,同吳茱萸煎湯飲之良
【拼音名】Shí Chānɡ Pú
【英文名】Grassleaf Sweelflag Rhizome, Drug Sweetflag Rhizome,Rhizome of Grassleaf Sweelflag
【別名】香菖蒲、昌本、菖蒲、昌陽、昌草、堯時薤、堯韭、木蠟、陽春雪、望見消、水劍草、苦菖蒲、粉菖、劍草、劍葉、菖蒲、山菖蒲、溪菖、石蜈蚣、野韭菜、水蜈蚣、香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的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corus tatarinowii Schott
采收和儲藏:栽后3-4年收獲。早春或冬末挖出根莖,剪去葉片和須根,洗凈曬干,撞去毛須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