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種期間由于受連陰雨影響,小麥播期總體推遲10~15天,播種基礎整體較差,加上4月初倒春寒導致部分小麥不抽穗或穗部凍害,穗數和穗粒數下降,使得今年部分主產區(qū)夏收小麥單產較上年有所降低。5月份小麥成熟至收獲期間,湖北、安徽、河南南部等地遭遇連續(xù)降水,造成小麥質量普遍受損,雨前和雨后麥品質相差懸殊。據調研了解,安徽省小麥品質、籽粒飽滿度、容重總體均比去年下降,三等以上小麥約占小麥總產量的60~70%,較上年減20%左右。山東等北方主產區(qū)小麥質量整體好于南方,但受春季低溫凍害影響,質量也較去年有所下降。
由于部分產區(qū)小麥單產和質量雙降,優(yōu)質糧源較往年減少,隨著市場收購逐步展開,質量好的小麥價格一路上漲,幾乎*一個價,局部地區(qū)甚至出現搶糧現象,農民惜售心理較強;而質量差的小麥購銷清淡,價格下跌明顯,一些地方出現農民賣超標糧難、企業(yè)收達標糧難的“兩難”局面。據調研了解,山東省6月初新麥開秤均價每斤1.12元,比去年的1.15元下降2.6%,6月6日以后收購價幾乎每天漲一分,截至6月中旬已漲至每斤1.21~1.22元。安徽省自新麥上市以來市場分化明顯,沿淮及以南地區(qū)各主體對新麥收購熱情不高,個體糧販和飼料企業(yè)低價收購,收購價每斤僅為0.5~0.9元;淮北中北部由于新麥質量尚好,市場主體在*收購價啟動前積極入市,價格在每斤0.9~1.1元不等。6月6日安徽省啟動*收購價預案之后,新麥價格持續(xù)上漲,6月中旬三等以上新麥市場價已接近每斤1.15元,糧庫輪庫收購價達到每斤1.2元。
由于*收購價預案執(zhí)行時間推遲、收購標準提高與部分地區(qū)小麥質量下降三大因素疊加,導致今年新麥收購進度緩慢。2018年小麥*收購價執(zhí)行預案執(zhí)行時間從往年的5月21日推遲至6月1日,收購標準從國標五等及以上提高到國標三等及以上,同時對芽麥及不完善粒超標小麥的檢測要求也更為嚴格。在今年主產區(qū)小麥優(yōu)質糧源供給減少、價格上漲較快的背景下,部分地區(qū)的新麥市場價格較早漲至*收購價之上,政策性收購空間較往年大幅壓縮,市場化收購占據主導地位。據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數據顯示,截至6月25日,主產區(qū)小麥累計收購1705.4萬噸,比上年同期減少35%。從主產省情況看,江蘇、安徽、河南、湖北在小麥收獲期受不利天氣影響較重,三等以下小麥數量較多,小麥收購量同比減幅較大。其中:江蘇收購502.7萬噸,同比減34.2%;安徽收購191.5萬噸,同比減60.9%;河南收購383.6萬噸,同比減39.8%;湖北收購59.2萬噸,同比減50.0%。北方省份收購量較上年下降的幅度明顯小于南方。其中:河北收購108.9萬噸,同比減14.3%;山東收購279.1萬噸,同比減19.9%。雖然安徽、江蘇和河南相繼啟動了*收購價小麥執(zhí)行預案,但政策性收購量較往年明顯下降。例如,截至6月25日,安徽小麥收購總量為191.5萬噸,其中市場化收購占到95%。
展望后市,新麥價格在經歷6月份的快速上漲后,后期走勢將逐步趨于理性,繼續(xù)上漲的空間較為有限。主要原因:一是減產沖擊逐步消化,市場主體心態(tài)趨于平穩(wěn)。前期價格快速上漲主要受新季小麥減產降質預期影響,隨著價格漲至高位,市場主體為規(guī)避風險追漲情緒降低,部分高價屯糧貿易商開始陸續(xù)出貨。只要價格趨于穩(wěn)定,農戶惜售心理也會逐漸下降;二是陳麥庫存較為充足,穩(wěn)定市場有基礎。為不干擾新麥市場,6月18日開始國家暫停*收購價小麥拍賣,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市場優(yōu)質糧源緊張的局勢,后期如果拍賣重啟,價格漲勢將受限;三是政策性收購需求有限,市場糧源相對充足。后期糧庫儲備糧輪換需求將逐漸下降,山東、河北等省啟動托市收購執(zhí)行預案的可能性也較小,往年占比較大的政策性需求下降,市場上可供流通的新麥數量將較為可觀。
農業(yè)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