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走進托克遜縣伊拉湖鎮(zhèn)郭若村,一派新氣象映入眼簾:防滲渠縱橫相連,柏油路平坦相通,安居房鱗次櫛比。提起如今生活的變化,村民們無一不豎起大拇指稱贊:“多虧村里有位帶領大家脫貧致富的好書記啊。”
村民口中的好書記就是郭若村黨支部書記艾合買提·熱吉甫。在村黨支部書記的崗位上一干就是17個年頭的艾合買提·熱吉甫始終堅信,貧困不會生根,落后不會永遠。
“去年我的2座大棚蔬菜賣了2.3萬元,今年想擴大種植規(guī)模,掙更多的錢。”8日,村民西克然木·艾孜買提對前來大棚查看蔬菜長勢的艾合買提·熱吉甫說。
西克然木曾是村里的貧困戶,一家4口人守著12畝棉花地,年收入僅有5000多元,生活十分困難。自從種植大棚蔬菜,西克然木家的日子*比*好,如今銀行里有了存款。
過去,郭若村農(nóng)作物種植結(jié)構(gòu)單一,一些貧困戶還存在等靠要的思想。“2009年,剛開始推行種植大棚蔬菜的時候,不少貧困戶因為沒有種植經(jīng)驗和技術存在顧慮,并不支持。”艾合買提·熱吉甫說。為了讓村民吃上“定心丸”,他邀請設施農(nóng)業(yè)方面的專家和技術員到地頭給村民們手把手教技術,確定修建28座大棚進行試種,對參與種植的村民免費傳授技術。通過示范引領,看到前景的村民也紛紛加入種植,如今已建成投入使用的溫室大棚208座,年產(chǎn)值200多萬元,戶均增收9000元。
2013年,郭若村被確定為自治區(qū)級貧困村,村集體收入只有5萬元,全村806戶村民中貧困戶占了21%。為了讓貧困戶早日脫貧,艾合買提·熱吉甫帶領村民相繼成立綠色果蔬合作社、打馕合作社、養(yǎng)殖合作社等;組織村民外出務工;組織家庭婦女參加縫紉培訓,提升就業(yè)能力。通過一系列措施,郭若村在2016年實現(xiàn)脫貧“摘帽”,村集體經(jīng)濟收入增長至20萬元,人均純收入達到1萬元。
“現(xiàn)在合作社每天都能賣3000多個馕,能有4000多元的收入。”葡萄園馕農(nóng)民專業(yè)合作社負責人努斯來丁·阿亞斯說。為了拓寬村民增收渠道,艾合買提·熱吉甫看準市場需求,引導村民成立了打馕合作社。村“兩委”與駐村工作隊多方籌措資金建了60座馕坑,并與當?shù)氐氖袌?、超市、學校進行對接,每天都有穩(wěn)定數(shù)量的訂單。合作社里的61名員工大多曾是村里的貧困戶,如今員工平均每月能有2100元的收入。
郭若村有棗樹3200畝、哈密瓜860畝、杏樹1100畝。為了方便村民銷售農(nóng)產(chǎn)品,今年6月,艾合買提·熱吉甫爭取到50萬元扶貧資金,在村里建設了占地14畝的農(nóng)產(chǎn)品交易市場。
把信任當責任,把村民當親人。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如今的郭若村村美民富。“黨支部帶著大家干,村民的凝聚力也逐步增強。”艾合買提·熱吉甫說,“總書記說過,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為村民做實事,幫助他們致富,就是我*的光榮。”
農(nóng)業(yè)網(wǎng)(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nóng)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