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農產品貿易即將發(fā)生供應鏈結構的變化乃至體系重構,產業(yè)界對我國相關農業(yè)產業(yè)的投資、發(fā)展應該有新的考慮和準備。這是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程國強博士近日在大連商品交易所舉辦的“第十一屆國際玉米產業(yè)大會”上發(fā)出的預警。
我國農產品市場目前面臨怎樣的影響?程國強認為有三個方面,一個是貿易。因為關稅是一個調整的工具,是一個變量,包括強度、廣度。直接產生的是貿易轉效。然后是國內的市場供求,影響上下游產業(yè),特別是我們現在正處于供給側改革的關鍵時期,或者會增長改革的復雜性和難度。二是影響投資。涉及到綜合性的政策,包括投資法案,利率匯率變化,以及整個宏觀經濟形勢。特別是對農產品投資的影響。三是預期影響。對商品市場形成了通脹的預期,通過不斷發(fā)布關于農產品的預期,*后形成糧食安全預期。總的來講,在目前階段,預期的影響會先于其他的影響,其次是貿易的影響,*后會傳導到投資。
受影響的強度,目前主要是大豆產業(yè),對玉米不會有很直接的影響,受影響比較大的是非配額管理農產品,減少農產品替代品的進口,比如高粱,大麥等等。從這個角度看,有助于我們的糧食供給側改革,比如說今年我們的玉米改革進展的比較順利,如果由此推進貿易轉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糧食供給側會形成一個新態(tài)勢。程國強認為,我們的蛋白質主要依靠進口的補充。從2014-2017年期間,我們肉蛋的產量是非常穩(wěn)定的,總體平衡。但是豆粕的消費大幅度增加,在飼料的配方中,豆粕的消費量從17%增加了80%。原因是豆粕以價格低、成本低替代了雜粕。另外規(guī)模化養(yǎng)殖增長提高了對豆粕的使用量。明年如果美豆進口后價格低于3600以下,國內仍然會進口加了關稅以后的大豆;如果超過了這個成本就可能會用其他的替代,通過飼料調整配方,降低豆粕使用比例,意味著每年大豆進口量會減少1000-1500萬噸。而通過區(qū)域的替代如南美潛力+黑海新增和產品替代,可以形成短期的穩(wěn)定供給。
長期看,全球農產品供應鏈的結構變化和體系重構的機會已經來臨。調整貿易結構、企業(yè)走出去是基本經驗。對此程國強建議,我們的企業(yè)要深刻考慮這個問題,不能老是想著掙快錢,掙容易的錢,應該推動全球供應鏈結構的重構,南美、黑海等地區(qū)應該成為我們重建供應鏈的重要基地。
農業(yè)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