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澆1畝菜地,過去需要60立方米水,現在用不了20立方米。利用水肥一體化,作物品質還得到了提高。”山東方圓農業(yè)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陳偉說。
在這家公司的500多畝農田里,各種蔬菜瓜果都有量身訂制的種植營養(yǎng)“配餐”。“什么時候澆水,用了多少水,水利部門都能監(jiān)控到。”陳偉指著一套節(jié)水灌溉水電雙控設備說,“如果每年每畝菜地用水不超過150立方米,還會有獎勵呢!”
山東全省人口約占全中國人口的7.16%,但卻只有全國約6%的耕地、約1%的淡水資源,多年來人均、畝均水資源量分別不足全國平均量的1/6、1/7。而且全省地貌多樣,各地水源條件不一。
如何“因水制宜”,把一滴水的效用發(fā)揮到*,在有限的耕地中挖掘增產潛力?這里正在上演一場精彩的“馴水記”。
農業(yè)用水一度占到山東用水總量的60%以上。近年來,山東進行了水利制度改革創(chuàng)新,為農業(yè)擰緊了水“閥門”,讓農田水利提質增效。
農業(yè)水價綜合改革就是舉措之一。“水價改革后,每個用水戶都有一本水權證和IC取水卡,可以清晰知道每年可使用多少水,多用多交錢、少用有獎補,有助于引導農戶逐步樹立‘節(jié)水就是節(jié)錢’的意識。”山東省肥城市水利局副局長高春說。
通過水價改革,農業(yè)用水方式得以創(chuàng)新,以水定地、以水定產、量水而行的理念方式得以推廣。到2020年,山東省農業(yè)水價綜合改革完成面積將達到有效灌溉面積的60%。
在節(jié)水之外,如何更為合理地利用水資源?山東省肥城市的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全中國的12.9%。在肥城市邊院鎮(zhèn)的寶金山上,順著山勢、水流方向有多個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小塘壩,里面蓄著灌溉用水。
高春介紹,這些塘壩可以蓄存雨季多余的水,用于旱時澆灌,不僅減少了地下水開采,還把20萬畝靠天吃飯的“望天田”變成了旱能澆、澇能排的良田,提高了農業(yè)產量。目前,肥城有塘壩416座、窖池1198個。
山東還運用科技手段,提高鹽堿地的農業(yè)產量。在擁有大量鹽堿地的濱州、東營、德州等市,科研人員近年來采取以“土、肥、水、種”為核心的改良增產措施,將鹽堿荒地變成了中高產田。
濱州市沾化區(qū)馮家鎮(zhèn)李家村種糧大戶張汝和承包鹽堿地已有多年。今年,在農技專家指導下,張汝和運用秸稈還田技術、使用生物菌肥對土壤進行了改良,并種植耐鹽堿玉米、小麥新品種,每畝地每年能收1000斤小麥、1000斤玉米。
如今,山東全省節(jié)水灌溉面積達5600萬畝,其中工程節(jié)水灌溉面積達4573萬畝,位居中國第3位。農業(yè)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6374,比中國平均水平高出10個百分點。
山東目前生產出全中國約8%的糧食、9%的肉類、12%的水果、13%的蔬菜。據山東省水利廳副廳長曹金萍介紹,在全省農田灌溉總面積、農業(yè)總產量和總產值穩(wěn)定增加的情況下,山東已連續(xù)14年實現增產增效不增水。
農業(yè)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