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春耕備播的時節(jié),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香日德鎮(zhèn)下柴源村村口3公頃的耕地上,王亭榮和他的合作社社員正忙著翻整土地,他們打算在這片地里進行露天蔬菜種植。
“前幾天,剛接到了一個甘肅老板120萬元的青菜訂單。這不,趁著天氣好就帶著大家出來干活。”王亭榮停下了手中的活,興奮地說道。
眼前的王亭榮正是都蘭柴源蔬菜種植專業(yè)合作社的理事長。他穿著十分樸素,黝黑的皮膚一看就是常年下地干活留下的印記,絲毫不會覺得他是經(jīng)營著一個年收入達400萬元的合作社理事長,和田里種地的莊稼漢沒啥兩樣。
“外面的這些地是今年剛弄的一個露天蔬菜種植試點,畢竟大棚種植帶動的人是有限的。”老王的合作社里目前吸收了下柴源村及周邊村子的村民60多名,簽訂長期勞務合同,每年光員工工資就達200多萬元,還不算入股的分紅。
下柴源村的村民杜占花已經(jīng)在合作社上班好幾個年頭了。“就在去年秋天合作社效益*的時候,一個月算下來全勤工資加入股的分紅可以拿8000元,比得上自己種地一年的收入。”杜占花說道。
“我也是個莊稼人,懂得不多。所以就要多學,多轉變,不斷搞創(chuàng)新。恰恰,只有跟著黨走才能帶著越來越多的人一起實現(xiàn)致富增收。”從剛開始通過土地流轉帶動當?shù)剞r(nóng)戶增收,到2010年成立合作社后實行股份制改革和人員績效考核管理,再加上今年試點的3公頃的露天蔬菜種植,老王的布局越來越精細,輻射帶動的范圍也越來越廣。
合作社在這個不斷轉變的過程中,村里人有時候不是很理解老王的想法,因為在別人眼里他總是搞些不一樣的進來。2017年正當合作社種植的黃瓜成為市場上的香餑餑時,王榮亭卻在第二年把黃瓜換成了大家都不熟悉的“洋茄子”——布利塔長茄。
“剛開始大家都以為老王在整些花里胡哨的東西,但是當?shù)诙挈S瓜從2塊7降到3毛后,合作社仍然沒有虧損,大家都豎起大拇指直夸老王有腦子。”下柴源村黨支部書記梁榮先說道。
其實,王亭榮的這些“不一樣”的想法和做法是他20年來無數(shù)次鉆進鉆出大棚和政策引導下得來的寶貴經(jīng)驗。
1999年的一個秋天,王亭榮在*偶然間得到了一本關于日光溫室的書。正是這本書讓他和大棚結緣,他便按照書上的方法修建了人生中的*個大棚。
“當時修*個大棚的時候差不多花了4個多月,蓋大棚的草氈子還是我一米一米用麥草搓出來的,相當辛苦。”老王坦言道。
當度過了*艱難的起步階段后,第二年,信心十足的老王便和同村的白成貴、王賓停合伙,籌集了13萬元擴大種植規(guī)模,到年底建成了19棟土木結構的溫室大棚。
但是老王的大棚事業(yè)并沒有想象中的那樣順風順水,2002年他就遭遇了“滑鐵盧”,由于種植面積和品種的突然增加,再加上技術的缺乏及對銷路的不了解,大棚里種植的油菜囤積在棚里賣不出去,虧損十分嚴重。
早年的一些慘痛經(jīng)歷,并沒有阻擋他想要通過溫室大棚致富的夢想。缺乏技術,就找農(nóng)牧局的專家請教;缺乏資金,就和鄉(xiāng)鎮(zhèn)上的領導申請貼息貸款;缺乏市場經(jīng)驗,就東看看、西跑跑,觀摩學習其他地方的大棚種植經(jīng)驗……
如今,都蘭柴源蔬菜種植專業(yè)合作社在王亭榮的“花式”大棚經(jīng)濟學的帶領下,發(fā)展的規(guī)模越來越大,合作社種植有布利塔長茄、航椒、生菜、西瓜、油桃等36個品種的果蔬,建有412棟日光溫室、160棟鋼架大棚及一座容納500噸蔬菜的保鮮庫。僅在去年一年,毛收入達460萬元,純收入150萬元,為入股的下柴源村分紅4.6萬元。
農(nóng)業(yè)網(wǎng)(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nóng)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