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記者去青海省西寧湟中縣上新莊鎮(zhèn)新城村電子商務村級服務站采訪,發(fā)現當地的幾家電商服務站都充當起了村里的“小賣部”,且門庭冷落。無獨有偶,在海東市平安區(qū)三合鎮(zhèn),幾家電商服務站也經歷著同樣的“遭遇”。店主坦言,日用品下鄉(xiāng)容易,農產品“進城”很難!省供銷社相關負責人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青海省農產品“進城”闖市場,還需多方攜手、共謀出路。
農產品“進城”咋這么難
在湟中縣上新莊鎮(zhèn)新城村電子商務村級服務站,店主張永邦正通過網絡平臺幫村民張成海給孩子買英語磁帶。
幾分鐘的時間,張永邦的操作完成了。像這樣的訂單,每天都有三四單。“現在我只是幫村民從網上買東西,當地農產品通過電商賣出去的很少。”張永邦說。
曾幾何時,農村電商作為促進“網貨下鄉(xiāng)”與“農產品進城”的雙重身份,被各大電商平臺和地方政府寄予了厚望。然而,幾年過去了,農產品“進城”起色卻不大,理想和現實的差距也越拉越大。
青海省農產品為何在網絡平臺遭遇了“水土不服”?
張永邦說,他們村特色農產品是蠶豆和土豆,但沒有加工企業(yè),他在電商平臺銷售的是鄰村一個企業(yè)生產的粉條、豌豆粉和菜籽油。
大通縣供銷聯社主任蘭生財說,目前我們的很多農產品還是以原始生產資料的形式對外出售,價格很低,農產品重生產輕加工的問題還是比較突出。
農產品“進城”還需多方齊發(fā)力
為什么在本地非常受歡迎的農產品,一出青海的大門,很多消費者便不會再買單。記者采訪發(fā)現,原因有二,一是沒有叫響品牌,安全問題讓人擔憂;二是包裝簡陋,讓人望而生畏,優(yōu)質的農產品只能在原產地小打小鬧。
海南州澤庫縣一專業(yè)合作社負責人告訴記者,外地游客酷愛的澤庫牦牛酸奶,因其保質期較短,在發(fā)往其他城市的路途中發(fā)酵變質,類似的農副產品通過電商平臺“進城”非常難。
而放眼青海省農業(yè)大市——海東市,無論是樂都長辣椒、紫皮大蒜還是循化辣椒花椒、互助八眉豬,這些知名的農產品品牌,都是地理標志產品。他們的知名度比較高,品牌認知度也還可以,但“進城”還是困難。
省供銷社經濟發(fā)展處宋超介紹說,青海省農產品“進城”*的難點在于農產品標準化程度低,品牌化產品少,質量認證過程繁雜、費時,阻礙了農產品進入電商的進程,制約了農產品上行。“有些優(yōu)質農產品產量低,供應量達不到。物流成本高也是造成農產品‘進城’難的原因之一。”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由于青海省農產品具有明顯的鮮活性、季節(jié)性、區(qū)域性等特點,加上生產主體的多元化,導致青海省農產品標準化程度不高,同一品種的農產品質量參差不齊,這些都成為制約青海省農產品“進城”的重要因素。
省供銷社相關負責人表示,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多部門從農產品的生產、流通、銷售等環(huán)節(jié)著手,打造高效、先進的農產品電商供應鏈,實現電商與當地產業(yè)資源的*對接。
950種農產品通過電商“進城”
去年,海東市高原特色農產品電商平臺首批14種特色農產品乘電商快車走出了海東,這也標志著,青海省本土農產品在“水土不服”中緩慢前行。
目前,青海省通過“供銷e家”平臺上架產品達22類,950種,上線企業(yè)61家,注冊會員人數為15116人。盡管青海省農產品通過網絡平臺“進城”很難,但我們也欣喜地看到,青海省農村電商從*初的三五家到目前的各類電子商務綜合服務站點1021個,銷售額從不足萬元到銷售額超過2億元,四年時間里,青海省本土農產品也逐步摸索出了一條適合自己發(fā)展的路子。
宋超表示,今年將重點發(fā)展面向本地區(qū)的鮮活農產品電商平臺,推動平臺向上對接農產品生產基地、農民合作社、專業(yè)大戶,向下對接農產品批發(fā)市場、連鎖超市、社區(qū)菜市場,將線下交易嫁接到線上平臺,盡快做大農產品電商規(guī)模,更好地幫助農民把農產品賣出去。
農業(yè)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