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黝黑、滿臉皺紋、個子不高,今年63歲的淅川縣香花鎮(zhèn)何家溝村黨支部書記王德沛站在人群中,一點也不起眼。
但就是這么一位普普通通的農民,憑著一股不服輸?shù)膭蓬^,愣是把一個人均年收入不足500元的貧困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榮譽并不是屬于我個人,而是屬于何家溝村全體村民的。在我心里,鄉(xiāng)親們也是勞模。”剛剛獲得河南省勞動模范稱號的王德沛告訴記者。
20年前,何家溝村曾“名聲在外”:全村1600人分散居住在方圓5公里的深山溝里,靠天吃飯,靠雨喝水,辛苦種地一年,常常沒有多少收成。外人對這里只有一個印象:貧窮。
村民期盼有個既想干又能干的“領頭羊”。年輕、有頭腦、為人公道的王德沛被鄉(xiāng)親們寄予厚望。望著那一雙雙飽含期待的眼睛,王德沛暗暗立誓:一定不辜負鄉(xiāng)親們的信任。
王德沛帶領鄉(xiāng)親們挖山賣石、開荒種地、下河捕魚、販賣土特產。慢慢地,何家溝村的村容村貌有了好轉,鄉(xiāng)親們的笑容也多了起來。
眼看著村民日子好起來,但新的挑戰(zhàn)又來了。隨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開工建設,淅川縣加大力度保護水源地生態(tài)環(huán)境。山被封了,河被管了,不少村民又陷入了迷茫。
接下來該走什么路?王德沛和村里其他幾位黨員干部討論了好幾個晚上。
“發(fā)展綠色農業(yè),不放過一寸荒坡地。”王德沛帶領村干部和年輕黨員,在貧瘠的荒坡地上開始了嘗試。挖坑除草、挑水灌苗,王德沛樣樣干在先。截至目前,何家溝村已種植軟籽石榴800畝、杏李600畝、丹參100畝、迷迭香120畝,鄉(xiāng)親們的收入噌噌往上躥。
2015年,南陽市一家外貿企業(yè)準備投資1000多萬元,在淅川縣建一個黃粉蟲養(yǎng)殖基地。王德沛得知這一消息后,迅速召集村“兩委”班子成員開會,拿出用地、用電、打井、修路等規(guī)劃方案。*次登門拜訪,終于打動了這家企業(yè)的負責人,在何家溝村成立了淅川縣盛世科揚農業(yè)科技有限公司。2016年,該公司正式投產,“公司+基地+農戶”經營模式每年可帶動全村人均增收2000余元。
啟動實施新型農村社區(qū)三年行動計劃,全村408戶村民全部喜遷小洋樓;個人舉債80余萬元建設村小學,讓孩子們在家門口就能上學;四處找投資跑項目,發(fā)展集體經濟……王德沛整天忙得腳不沾地。
“2018年,全村人均純收入1.7萬余元,村集體收入40余萬元,但何家溝村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還有不小差距。我們將扎實做好綠水青山這篇大文章,讓大家的日子更紅火。”王德沛說。
農業(yè)網(wǎng)(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