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這1100畝南瓜收成在400萬斤以上??!”在孝感市云夢縣隔蒲潭鎮(zhèn)陳劉村的四季長青蔬菜種植專業(yè)合作社里,蔥綠的南瓜苗爬滿田間,理事長劉四田喜上眉梢。
早年,劉四田走南闖北打過幾年工,后來看到土地荒蕪就萌生返鄉(xiāng)種地的念頭。一直到2013年,他聯(lián)合6個種田大戶合作成立了合作社。
“合作社形成了一套健全的管理運營模式,一改過去‘單打獨斗’的散戶經營模式,采取統(tǒng)一種植、統(tǒng)一銷售等措施,抱團闖市場。”劉四田說,目前,合作社共有11個家庭農場和42戶農戶,種出的南瓜銷往杭州、廣州、香港等地,供不應求。
起初,合作社也種一些糧食,但2016年的一場水災,讓他們損失慘重。“我那時開始明白,供給側結構改革就是要減少低效農產品,調整增加優(yōu)質高效農產品生產和供給。”劉四田帶領社員外出學習,到種子企業(yè)、農博會和種博會參觀考察。后來,合作社決定發(fā)展種植西蘭花、松花菜、特色南瓜等高產優(yōu)質蔬菜,并建立試驗示范基地,帶動社員開展標準化生產。
但在劉四田看來,除了運營管理,更重要的還有種植模式創(chuàng)新。這個季節(jié)主要種南瓜,7月初可以收瓜,南瓜一般畝產2500公斤,每畝產值三四千元,純利潤2000元左右。等到9月,南瓜罷園,再接種西蘭花和松花菜,在田里安裝滴灌設備,精細化施肥澆水。“正常年份,只種這兩茬,每畝地產值在8000元以上,純收入5000元左右。”
不僅如此,合作社還是孝感市云夢縣的綠色高質高效示范基地。“我們把灌溉和施肥融為一體,既省人工,又增加利用率。”去年,劉四田引進了水肥一體化技術,提高農產品產值。
“種了一輩子地,一定要種出個名堂,把云夢菜賣到更遠的地方去。”談及今后的打算,劉四田信心滿滿。
農業(yè)網(wǎng)(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