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 | 干姜 | 產(chǎn)地 | 四川 |
產(chǎn)品屬性 | 根莖類 | 性狀 | 扁平狀 |
性 | 熱 | 味 | 辛 |
毒性 | 無毒 | 化學成分 | 含揮發(fā)油 |
產(chǎn)品形態(tài) | 原形態(tài) | 炮制工藝 | 曬制 |
多年生草本,高40~100cm。葉2列,線狀披針形,長15~30cm,寬約2cm,光滑無毛?;ㄇo自根莖生出,高約20cm;穗狀花序卵形至橢圓形;苞片淡綠色,卵圓形;花冠黃綠色,裂片披針形;唇瓣中央裂片長圓狀倒卵形,較花冠裂片短,有淡紫色條紋及淡黃色斑點;雄蕊微紫色。本品栽培時很少開花。
我國大部分地區(qū)有栽培。主產(chǎn)四川、貴州。
采制 冬季采挖,除去莖葉及須根,洗凈曬干或低溫干燥。
性狀 根莖扁平塊狀,指狀分枝,長3~7cm,厚1~2cm。表面灰黃色或淡灰棕色,粗糙,具縱皺紋及環(huán)節(jié)。分枝處常有鱗葉殘存,分枝頂端 有莖痕或芽。質(zhì)堅實,斷面黃白色或灰白色,粉性和顆粒性,內(nèi)皮層環(huán)紋明顯,維管束及黃色油室散在。氣香特異,味辛辣。
【應用與配伍】
1.用于脘腹冷痛,寒嘔,冷瀉。本品辛熱燥烈,主入脾胃而長于溫中散寒、健運脾陽。 治胃寒嘔吐,脘腹冷痛,每配高良姜用,如二姜丸。治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多與黨參、白術等同用,如理中丸。
2.用于亡陽證。本品性味辛熱,能回陽通脈。故可用治心腎陽虛,陰寒內(nèi)盛所致之亡陽厥逆,脈微欲絕者,每與附子相須為用,如四逆湯。
3.用于寒飲咳喘,形寒背冷,痰多清稀之證。本品辛熱,善能溫肺化飲,常與細辛、五味子、麻黃等同用,如小青龍湯。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湯洗或研末調(diào)敷。
【使用注意】陰虛內(nèi)熱、血熱妄行者禁服。
品種考證 干姜《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中品,生姜《名醫(yī)別錄》列為中品。陶弘景謂:“凡作干姜法:水淹三日,去皮置流水中六日,更亂去皮,然后曬干,置瓷缸中釀三日,乃成。”李時珍謂干姜以母姜造之,以白凈結(jié)實者為良,凡入藥并宜炮用。
化學研究 干姜含揮發(fā)油2%~3%,為淡黃色或黃綠色的油狀液體,油中主成分為姜酮(zingiberone),其次為β-沒藥烯(β-bisabolene)、α-姜黃烯(α-curcumene)、β-倍半水芹烯(β-sesqui-phellandrene)及姜醇(zingiberol);另含d-茨烯,桉油精,枸椽醛(citral)、龍腦等萜類化合物及姜烯(zingiberene)等。此外,尚含天冬酰胺、1-派可酸(1-pipecolinic acid)及多種氨基酸。
另由鮮姜分得去氫姜辣醇、[6]和[10]-姜二酮(gingerdione)及去氫姜二酮(dehydrogingerdione),對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有抑制作用。
干姜含多量姜辣烯酮,少量姜辣醇,微量姜酮;生姜含多量姜辣醇,少量姜辣烯酮,無姜酮。
藥典標準 本品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莖。冬季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曬干或低溫干燥。趁鮮切片曬干或低溫干燥者稱為“干姜片”。
【性狀】
干姜 呈扁平塊狀,具指狀分枝,長3~7cm,厚1~2cm。表面灰黃色或淺灰棕色,粗糙,具縱皺紋及明顯的環(huán)節(jié)。分枝處常有鱗葉殘存,分枝頂端有莖痕或芽。質(zhì)堅實,斷面黃白色或灰白色,粉性或顆粒性,內(nèi)皮層環(huán)紋明顯,維管束及黃色油點散在。氣香、特異,味辛辣。
干姜片 為不規(guī)則縱切或斜切片,具指狀分枝,長1~6cm,寬1~2cm,厚0.2~0.4cm。外皮灰黃色或淺黃棕色,粗糙,具縱皺紋及明顯的環(huán)節(jié),切面灰黃色或灰白色,略顯粉性,可見較多的縱向纖維,有的呈毛狀。質(zhì)堅實,斷面纖維性。氣香、特異,味辛辣。
【鑒別】
(1) 本品粉末淡黃棕色。淀粉粒眾多,卵圓形、橢圓形、三角狀卵形、類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直徑5~40μm,臍點點狀,位于較小端,也有呈裂縫狀者,層紋有的明顯。油細胞及樹脂細胞散于薄壁組織中,內(nèi)含淡黃色油滴或暗紅棕色物質(zhì)。纖維成束或散離,先端鈍尖,少數(shù)分叉,有的一邊呈波狀或鋸齒狀,直徑15~40μm,壁稍厚,非木化,具斜細紋孔,??梢姺票〉臋M隔。梯紋、螺紋及網(wǎng)紋導管多見,少數(shù)為環(huán)紋導管,直徑15~70μm。導管或纖維旁有時可見內(nèi)含暗紅棕色物的管狀細胞,直徑12~20μm。
(2) 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20ml,超聲處理20分鐘,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干姜對照藥材2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4μl,分別點于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黏合劑的硅膠G薄層板上,以環(huán)已烷-乙醚(1: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香草醛硫酸試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植物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40~100cm。葉2列,線狀披針形,長15~30cm,寬約2cm,光滑無毛?;ㄇo自根莖生出,高約20cm;穗狀花序卵形至橢圓形;苞片淡綠色,卵圓形;花冠黃綠色,裂片披針形;唇瓣中央裂片長圓狀倒卵形,較花冠裂片短,有淡紫色條紋及淡黃色斑點;雄蕊微紫色。本品栽培時很少開花。
我國大部分地區(qū)有栽培。主產(chǎn)四川、貴州。
采制 冬季采挖,除去莖葉及須根,洗凈曬干或低溫干燥。
性狀 根莖扁平塊狀,指狀分枝,長3~7cm,厚1~2cm。表面灰黃色或淡灰棕色,粗糙,具縱皺紋及環(huán)節(jié)。分枝處常有鱗葉殘存,分枝頂端 有莖痕或芽。質(zhì)堅實,斷面黃白色或灰白色,粉性和顆粒性,內(nèi)皮層環(huán)紋明顯,維管束及黃色油室散在。氣香特異,味辛辣。
【應用與配伍】
1.用于脘腹冷痛,寒嘔,冷瀉。本品辛熱燥烈,主入脾胃而長于溫中散寒、健運脾陽。 治胃寒嘔吐,脘腹冷痛,每配高良姜用,如二姜丸。治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多與黨參、白術等同用,如理中丸。
2.用于亡陽證。本品性味辛熱,能回陽通脈。故可用治心腎陽虛,陰寒內(nèi)盛所致之亡陽厥逆,脈微欲絕者,每與附子相須為用,如四逆湯。
3.用于寒飲咳喘,形寒背冷,痰多清稀之證。本品辛熱,善能溫肺化飲,常與細辛、五味子、麻黃等同用,如小青龍湯。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湯洗或研末調(diào)敷。
【使用注意】陰虛內(nèi)熱、血熱妄行者禁服。
品種考證
干姜《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中品,生姜《名醫(yī)別錄》列為中品。陶弘景謂:“凡作干姜法:水淹三日,去皮置流水中六日,更亂去皮,然后曬干,置瓷缸中釀三日,乃成。”李時珍謂干姜以母姜造之,以白凈結(jié)實者為良,凡入藥并宜炮用。
化學研究
干姜含揮發(fā)油2%~3%,為淡黃色或黃綠色的油狀液體,油中主成分為姜酮(zingiberone),其次為β-沒藥烯(β-bisabolene)、α-姜黃烯(α-curcumene)、β-倍半水芹烯(β-sesqui-phellandrene)及姜醇(zingiberol);另含d-茨烯,桉油精,枸椽醛(citral)、龍腦等萜類化合物及姜烯(zingiberene)等。此外,尚含天冬酰胺、1-派可酸(1-pipecolinic acid)及多種氨基酸。
另由鮮姜分得去氫姜辣醇、[6]和[10]-姜二酮(gingerdione)及去氫姜二酮(dehydrogingerdione),對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有抑制作用。
干姜含多量姜辣烯酮,少量姜辣醇,微量姜酮;生姜含多量姜辣醇,少量姜辣烯酮,無姜酮。
藥典標準
本品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莖。冬季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曬干或低溫干燥。趁鮮切片曬干或低溫干燥者稱為“干姜片”。
【性狀】
干姜 呈扁平塊狀,具指狀分枝,長3~7cm,厚1~2cm。表面灰黃色或淺灰棕色,粗糙,具縱皺紋及明顯的環(huán)節(jié)。分枝處常有鱗葉殘存,分枝頂端有莖痕或芽。質(zhì)堅實,斷面黃白色或灰白色,粉性或顆粒性,內(nèi)皮層環(huán)紋明顯,維管束及黃色油點散在。氣香、特異,味辛辣。
干姜片 為不規(guī)則縱切或斜切片,具指狀分枝,長1~6cm,寬1~2cm,厚0.2~0.4cm。外皮灰黃色或淺黃棕色,粗糙,具縱皺紋及明顯的環(huán)節(jié),切面灰黃色或灰白色,略顯粉性,可見較多的縱向纖維,有的呈毛狀。質(zhì)堅實,斷面纖維性。氣香、特異,味辛辣。
【鑒別】
(1) 本品粉末淡黃棕色。淀粉粒眾多,卵圓形、橢圓形、三角狀卵形、類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直徑5~40μm,臍點點狀,位于較小端,也有呈裂縫狀者,層紋有的明顯。油細胞及樹脂細胞散于薄壁組織中,內(nèi)含淡黃色油滴或暗紅棕色物質(zhì)。纖維成束或散離,先端鈍尖,少數(shù)分叉,有的一邊呈波狀或鋸齒狀,直徑15~40μm,壁稍厚,非木化,具斜細紋孔,??梢姺票〉臋M隔。梯紋、螺紋及網(wǎng)紋導管多見,少數(shù)為環(huán)紋導管,直徑15~70μm。導管或纖維旁有時可見內(nèi)含暗紅棕色物的管狀細胞,直徑12~20μm。
(2) 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20ml,超聲處理20分鐘,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干姜對照藥材2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4μl,分別點于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黏合劑的硅膠G薄層板上,以環(huán)已烷-乙醚(1: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香草醛硫酸試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