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原理:吡蚜酮屬于吡啶類或三嗪酮類殺蟲劑,是全新的非殺生性殺蟲劑,*早由瑞士汽巴嘉基公司于1988年開發(fā),該產(chǎn)品對多種作物的刺吸式口器害蟲表現(xiàn)出優(yōu)異的防治效果。利用電穿透圖(EPG)技術(shù)進行研究表明,無論是點滴、飼喂或注射試驗,只要蚜蟲或飛虱一接觸到吡蚜酮幾乎立即產(chǎn)生口針阻塞效應(yīng),立刻停止取食,并*終饑餓致死,而且此過程是不可逆轉(zhuǎn)的。因此,吡蚜酮具有優(yōu)異的阻斷昆蟲傳毒功能。盡管目前對吡蚜酮所引起的口針阻塞機制尚不清楚,但已有的研究表明這種不可逆的"停食"不是由于"拒食作用"所引起。經(jīng)吡蚜酮處理后的昆蟲*初死亡率是很低的,昆蟲"饑蛾"致死前仍可存活數(shù)日,且死亡率高低與氣候條件有關(guān)。試驗表明,藥劑處理3小時內(nèi),蚜蟲的取食活動降低90%左右,處理后48小時,死亡率可接近*。
吡蚜酮對害蟲具有觸殺作用,同時還有內(nèi)吸活性。在植物體內(nèi)既能在木質(zhì)部輸導(dǎo)也能在韌皮部輸導(dǎo);因此既可用作葉面噴霧,也可用于土壤處理。由于其良好的輸導(dǎo)特性,在莖葉噴霧后新長出的枝葉也可以得到有效保護。
●選擇性強——本品選擇性*,對某些重要天敵或益蟲,如棉鈴蟲的天敵七星瓢蟲,普通草蛉,葉蟬及飛虱科的天敵蜘蛛等益蟲幾乎無害。
●優(yōu)良的內(nèi)吸活性——葉面試驗表明,其內(nèi)吸活性(LC50)是抗蚜威的2-3倍,是氯氰菊酯的140倍以上。
●可以防治抗有機磷和氨基甲酸酯類殺蟲劑的桃蚜等抗性品系害蟲。
●用藥量:防治蔬菜蚜蟲、溫室粉虱,畝用藥5克;防治小麥蚜蟲,畝用藥5-10克;防治水稻飛虱、葉蟬,畝用藥15-20克;防治棉花蚜蟲,畝用藥20-30克;防治果樹桃蚜、蘋果蚜,可配成2500-5000倍液噴霧。
●施藥方法:畝用藥量兌水30公斤作常規(guī)噴霧或兌水10公斤用彌霧機彌霧。
適用范圍:蔬菜、小麥、水稻、棉花、果樹。
防治范圍:蚜蟲科、飛虱科、粉虱科、葉蟬科等多種害蟲,如甘藍蚜、棉蚜、麥蚜、桃蚜、小綠斑葉蟬、灰飛虱、甘薯粉虱及溫室粉虱等。
注意事項:噴霧時要均勻周到,尤其對目標害蟲的危害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