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南方冷水魚類已在種群層面對高溫脅迫作出應答反應。這一研究成果警示,南方冷水魚類受未來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更大,需要加強保護。
8月12日從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魚類行為與進化學科組采用臨界溫度法研究了尖頭鱥不同地理種群的耐熱能力差異。他們利用轉(zhuǎn)錄組測序技術(shù),分析了高溫脅迫下不同地理種群間的基因表達差異,從而初步解析了尖頭鱥不同地理種群對溫度適應的分子機制。
據(jù)介紹,根據(jù)魚類對水溫的不同要求,可以將其分為溫水魚類和冷水魚類。而尖頭鱥是一種典型的冷水性鯉科魚類,分布范圍廣,分布區(qū)溫度跨度大,是研究冷水性物種溫度適應機制的良好材料。
中科院水生所學科組的研究結(jié)果表明,北方種群(遼寧蓋州)的*臨界溫度大于南方種群(浙江杭州),而*小臨界溫度卻小于南方種群,因此,北方種群比南方種群具有更寬的溫度耐受范圍,說明北方種群具有更強的溫度適應能力。同時,在高溫脅迫條件(29℃)下,北方種群比南方種群具有更多的差異表達基因,這與北方種群具有更強的溫度適應能力相符合。而同樣條件下,南方種群的部分熱應答基因(如熱休克蛋白基因等)在對照組(19℃)條件下已經(jīng)具有較高水平的表達,推測這是南方種群對其生存環(huán)境較高水溫的應答反應。
中科院水生所魚類行為與進化學科組相關(guān)負責人說,該研究為魚類的溫度適應機制研究提供了資料,同時為預測全球氣候變化對魚類可能產(chǎn)生的影響提供了參考。
農(nóng)業(yè)網(wǎng)(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nóng)商情